黄镜芳的家国情结
1998年时,有一位在观澜镇一家私营企业打工的复员军人,因口袋里装的党组织关系找不到党组织接收,就在《深圳特区报》上发表了一篇类似于公开信的文章“寻找组织”。这位党员寻找组织的呼声通过报纸媒体传递到观澜镇后,引起了镇党委的高度重视,迅即安排镇党委组织部找到了那位党员同志,并发动在观澜的外来劳务工中调查摸底,寻找“口袋党员”和“隐形党员”。
当时,观澜的外资企业还不欢迎共产党员,再加之社会层面上的一些其它原因,很多党员同志都不愿意公开身份,结果只是在镇区周边找到了7名愿意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,符合组建基层党支部的条件。于是,经观澜镇党委组织部按党的组织程序上报批准,成立了“中共深圳市宝安区观澜镇流动支部委员会”,迈出了观澜镇非公经济党建工作的第一步。镇党委组织部经过考察比较,黄镜芳同志被推选为第一任流动党支部书记。
有了“家”的党员同志们,因为没有活动模式参照,就尝试着以上街打扫卫生、保护古树、义务植树等方式开展党的组织活动。这些活动虽然还很原始,但实在,让市民群众们感到很新鲜,因而很受欢迎。再加上组织部门的大力宣传,流动党支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,凝聚力越来越强,很多党员纷纷公开身份参加流动党支部的活动,一些流动党员多的企业,也要求在自己企业里建立党的基层支部。
黄镜芳开办的深圳市方兴利实业发展有限公司,原先只有他一名党员,由于他积极重用党员,很快聚集了15名党员。他还独具慧眼,很善于招揽有才干的党员。公司办公室主任原来是湖北省某地的一名镇干部,因年纪偏大内退了,来深圳时情绪低落。黄镜芳同志在与他接触中发现,他不仅是个老党员,还是个人才,就聘请到公司来当办公室主任。果然,他在办公室主任岗位上工作很热心,也很称职;家乡的一位村支部书记,在换届时落选了,心里一时接受不了,黄镜芳同志特意回家把他请来公司物业部上班,使其又找回自我和信心。
黄镜芳同志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,也时时在考虑怎么帮助党员们解决困难,并首先把突破口放在党员就业问题上,把流动党支部建成了介绍党员就业的平台。他利用自己与几家台资企业老板私人关系很融洽的优势,积极推荐复员军人党员和下岗工人党员到台资企业去打工。
那时的台资企业,老板们一般不愿、也不敢聘用共产党员。但那几家台资企业的老板因为对黄镜芳特别相信,所以就认为他推荐的人不会有错,一律录用。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,这些台资老板们发现,是共产党员的员工和不是共产党员的员工就是不一样,于是就特别喜欢招聘共产党员。
这些事在台资企业传开后,很多台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,还特别问问是不是共产党员。一时,共产党员成了外资企业用工的“香饽饽”。来观澜务工的党员和愿意公开身份的党员越来越多,很快增加到100多名,仅观澜区域就先后建立了东部、中部和西部等多个流动党支部,再加上一些企业自己建立的流动党支部,观澜镇非公经济里的党旗一片鲜红。